You dont have javascript enabled! Please enable it!

晶體管

科目:

  • 一般
  • 電晶體的操作
  • 電晶體作為開關
  • 電晶體作為放大器
  • 電晶體特性
  • 具有特性的範例電路
  • 達林頓電晶體

整體:
電晶體有兩種不同的應用,它們用作:

  • 擴大器(想像音訊放大器)
  • 開關(電晶體可以非常快速地切換大功率,尤其用於汽車的控制設備)。

電晶體是用電流控制的。 例如,在微處理器中,由於熱量的產生,人們希望將電流保持在盡可能低的水平。 MOSFET常用於此。

電晶體有2種類型,即NPN和PNP電晶體。 這些將在下面描述。

NPN電晶體:

B 代表“基極”,C 代表“集極”,E 代表“射極”。
對於 NPN 電晶體,箭頭指向遠離電晶體的方向。 當此電晶體是“接地電路”時,通常會使用該晶體管,其中發射極接地。

NPN電晶體

PNP電晶體:

對於 PNP 電晶體,箭頭指向電晶體。 PNP 的一個有用助記符是「Arrow to Plate」。

PNP電晶體

電晶體的工作原理:
在汽車技術中,電晶體最常用作開關,因此我們現在將進一步討論這一點。 我們以 NPN 電晶體為例。

此圖顯示了左側的底座,位於收集器上方和發射器下方。 當基本電流開始流動(藍色箭頭)時,它會流向射極。 這也會導致集電極電流流向發射極。 一旦基極電流消失,從集極到射極的電流也停止。
如果流過基本電流的一半,則也會流過一半電流(與 I max 相比)。 因此,可以清楚地看到,透過電晶體切換的電流(從 C 到 E)完全取決於 B 的高度。
電晶體總是因 PN 轉換而產生電壓損失。 基極和射極之間的電壓為 0,7 伏特,集極和發射極之間的電壓為 0,3 伏特。

電晶體作為開關:
在以下範例中,12 伏特/5 瓦的燈由電晶體控制。 UB1(電壓源1)的電壓為12伏特電池電壓。 燈已接地。 三極體的基極由UB2控制; “電壓源2”為6伏特。
集極 - 射極 (UCE) 之間的損耗電壓為 0,3 伏特,基極 - 射極 (UBE) 之間的損耗電壓為 0,7 伏特。 我們將在下面的計算中看到這一點。 放大係數設定為 200。該值始終可以變化。 增益係數是基極電流與集極-射極電流之間的比率。

電路必須始終具有一定的電阻(上圖的 RB)。 如果沒有這個電阻,電晶體就會立即失效。 電阻RB的值取決於所有因素; 即UB1和UB2上的電壓以及元件(電阻或燈)所需的電流等。現在我們將計算負載電阻RB。

要計算負載電阻 RB,必須先計算通過燈的電阻。

既然電阻 RL 已知,就可以計算集電極電流 (IC)。

UCEsat 代表“飽和度”,或者換句話說; 飽和。 一旦電晶體導通,C 點和 E 點(集電極 - 射極)之間就會出現 0,3 伏特的壓降。

下一步是確定基極電流 (IB):

1,5 x IB 的安全裕度 (IBK) 適用於每個電晶體電路。 因此IB的值必須再次乘以1,5。 其原因將在後面解釋。
基極電流僅為集極-射極電流的12%。 現在可以清楚地看到,電晶體可以從小的低音電流變成大的主電流。

現在圖中的所有電流都已知,就可以計算電阻 RB 了。

UBE 是基極和射極之間的電壓。 由於電晶體中的導電材料,B 點和 E 點之間始終存在 0,7 伏特的壓力降。

沒有精確到 1,74k(千歐姆)的標準電阻。 因此必須選擇不同阻值的標準電阻。 必須從 E12 系列的可用電阻器中進行選擇。

1,74k所需的電阻在1,5k到1,8k之間。 此時應選擇阻值較小的; 1,5k。 這是為了確保組件的老化和磨損不會影響電路中的電流。

電晶體作為放大器:
此電晶體可用作放大器。 可以透過轉動電位器來改變基極電流。 透過改變基極電流,增益電壓以及集極-射極兩端的電壓都會改變。

電晶體特性:
可以用NPN電晶體來製作一個特性,請見下圖:

第一象限 (右上)= UCE – IC
此線向上傾斜 0,3 伏特。 該區域是 UCEsat(晶體管飽和)。 之後,線路幾乎水平延伸。

第一象限 (左上)= IB – IC
UB和IC之間的連接如圖所示。 IC = HFE x IB,此特性HFE= 10,因此IC 是IB 的10 倍。 尚未考慮 IB = 1,5 x IBK 的安全係數。

第一象限 (左下)= UBE – IB
電晶體基極和發射極之間的壓降是二極體的閾值電壓。 閾值電壓為 0,7 伏特。 從此電壓開始,電晶體開始導通,基極電流 IB 開始流動。 這也可以追溯到特性。

具有以下特性的範例電路:
現在是時候製作具有相關電晶體特性的(簡單)範例電路了。 此處包含 IB = 1,5 x IBK,從而在 IB 軸上形成一條水平線。 在下面的電路中,UB1 是電池電壓,UBE(基極-射極電壓)來自控制設備中的開關或訊號。 要計算UBE上的電流,必須先計算電流IC(集電極電流);

現在我們知道,電晶體的基極必須流過15mA的電流,而電晶體(即前面提到的UB1和RB)才能完全導通,包含安全係數。 然後可以完成特徵:

在此特性中可以看出 IB(基極電流)增加至 10mA。 這部分從 0 到 10 mA,透過以下公式計算:IB = IC : HFE。 然後線路完全水平運行,電流範圍為 10 至 15mA。 這部分是增益係數1,5(根據IB = 1,5 x IBK計算)。 基極電流為 15mA,集極電流 (IC) 為 1000mA。

電晶體是用電流控制的。 例如,在微處理器中,由於熱量的產生,人們希望將電流保持在盡可能低的水平。 這通常包括 MOSFET 腳趾骨。

達林頓電晶體:
控制裝置向電晶體發送基極電流。 電晶體可以通過控制裝置以0,1至0,5mA的電流導通。 當我們想要控制需要大電流的執行器時,ECU無法提供電晶體所需的電流。 點火線圈的初級電流約為 8 安培。 必須放大控制電流才能使電晶體導通。 這會導致一個問題:微處理器無法為電晶體提供所需的電流。

透過達林頓電晶體,可以使用來自 ECU 的小控制電流將大電流切換到致動器。

達林頓電晶體由連接在一個外殼中的兩個電晶體組成。
T1的集極-射極電流提供T2的基極電流。 這會產生很大的增益因數,因為兩個電晶體的增益因數可以相乘。
T1 的基極電流非常小(只有十分之一毫安培)通常足以使 T2 導通。

達林頓電晶體的電流增益係數(Hfed)通常在1000到10.000之間。 達林頓電晶體增益因子的計算公式為:

Hfed = Hfe1 * Hfe2

  • 優點:由於電流放大係數(Hfed)很大,很小的控制電流足以讓達林頓管導通;
  • 缺點:達林頓電路的基極-射極電壓是單一電晶體的兩倍。 因此,達林頓電晶體的壓力降遠大於單一電晶體的壓力降。

在頁面的「輸出訊號」部分 介面電路 給出了達林頓電晶體的例子和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