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 dont have javascript enabled! Please enable it!

晶体管

翁德沃彭:

  • 一般
  • 晶体管的操作
  • 晶体管作为开关
  • 晶体管作为放大器
  • 晶体管特性
  • 具有特性的示例电路
  • 达林顿晶体管

整体:
晶体管有两种不同的应用,它们用作:

  • 放大器(想象一下音频放大器)
  • 开关(晶体管可以非常快速地切换大功率,尤其用于汽车的控制设备)。

晶体管是用电流控制的。 例如,在微处理器中,由于热量的产生,人们希望将电流保持在尽可能低的水平。 MOSFET经常用于此。

晶体管有2种类型,即NPN和PNP晶体管。 这些将在下面描述。

NPN晶体管:

B 代表“基极”,C 代表“集电极”,E 代表“发射极”。
对于 NPN 晶体管,箭头指向远离晶体管的方向。 当该晶体管是“接地电路”时,通常会使用该晶体管,其中发射极接地。

NPN晶体管

PNP晶体管:

对于 PNP 晶体管,箭头指向晶体管。 PNP 的一个有用助记符是“Arrow to Plate”。

PNP晶体管

晶体管的工作原理:
在汽车技术中,晶体管最常用作开关,因此我们现在将进一步讨论这一点。 我们以 NPN 晶体管为例。

该图显示了左侧的底座,位于收集器上方和发射器下方。 当基本电流开始流动(蓝色箭头)时,它会流向发射极。 这也会导致集电极电流流向发射极。 一旦基极电流消失,从集电极到发射极的电流也停止。
如果流过基本电流的一半,则也会流过一半电流(与 I max 相比)。 因此,可以清楚地看到,通过晶体管切换的电流(从 C 到 E)完全取决于 B 的高度。
晶体管总是因 PN 转换而产生电压损失。 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压为 0,7 伏,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压为 0,3 伏。

晶体管作为开关:
在以下示例中,12 伏/5 瓦的灯由晶体管控制。 UB1(电压源1)的电压为12伏电池电压。 灯已接地。 三极管的基极由UB2控制; “电压源2”为6伏。
集电极 - 发射极 (UCE) 之间的损耗电压为 0,3 伏,基极 - 发射极 (UBE) 之间的损耗电压为 0,7 伏。 我们将在下面的计算中看到这一点。 放大系数设置为 200。该值始终可以变化。 增益系数是基极电流与集电极-发射极电流之间的比率。

电路必须始终具有一定的电阻(上图中的 RB)。 如果没有这个电阻,晶体管就会立即失效。 电阻RB的值取决于所有因素; 即UB1和UB2上的电压以及元件(电阻或灯)所需的电流等。现在我们将计算负载电阻RB。

要计算负载电阻 RB,必须首先计算通过灯的电阻。

既然电阻 RL 已知,就可以计算集电极电流 (IC)。

UCEsat 代表“饱和度”,或者换句话说; 饱和。 一旦晶体管导通,C 点和 E 点(集电极 - 发射极)之间就会出现 0,3 伏的压降。

下一步是确定基本电流 (IB):

1,5 x IB 的安全裕度 (IBK) 适用于每个晶体管电路。 因此IB的值必须再次乘以1,5。 其原因将在后面解释。
基极电流仅为集电极-发射极电流的12%。 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到,晶体管可以从小的低音电流变成大的主电流。

现在图中的所有电流都已知,就可以计算电阻 RB 了。

UBE 是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压。 由于晶体管中的导电材料,B 点和 E 点之间始终存在 0,7 伏的压降。

没有精确到 1,74k(千欧姆)的标准电阻器。 因此必须选择不同阻值的标准电阻。 必须从 E12 系列的可用电阻器中进行选择。

1,74k所需的电阻在1,5k到1,8k之间。 此时应选择阻值较小的; 1,5k。 这是为了确保组件的老化和磨损不会影响电路中的电流。

晶体管作为放大器:
该晶体管可用作放大器。 可以通过转动电位器来改变基极电流。 通过改变基极电流,增益电压以及集电极-发射极两端的电压都会发生变化。

晶体管特性:
可以用NPN晶体管来制作一个特性,见下图:

第一象限 (右上)= UCE – IC
该线向上倾斜 0,3 伏。 该区域是 UCEsat(晶体管饱和)。 之后,线路几乎水平延伸。

第一象限 (左上)= IB – IC
UB和IC之间的连接如图所示。 IC = HFE x IB,此特性HFE= 10,因此IC 是IB 的10 倍。 尚未考虑 IB = 1,5 x IBK 的安全系数。

第一象限 (左下)= UBE – IB
晶体管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压降是二极管的阈值电压。 阈值电压为 0,7 伏。 从该电压开始,晶体管开始导通,基极电流 IB 开始流动。 这也可以追溯到特性。

具有以下特性的示例电路:
现在是时候制作具有相关晶体管特性的(简单)示例电路了。 此处包含 IB = 1,5 x IBK,从而在 IB 轴上形成一条水平线。 在下面的电路中,UB1 是电池电压,UBE(基极-发射极电压)来自控制设备中的开关或信号。 要计算UBE上的电流,必须首先计算电流IC(集电极电流);

现在我们知道,晶体管的基极必须流过15mA的电流,晶体管(即前面提到的UB1和RB)才能完全导通,包括安全系数。 然后可以完成特征:

在此特性中可以看出 IB(基极电流)增加至 10mA。 这部分从 0 到 10 mA,通过以下公式计算:IB = IC : HFE。 然后线路完全水平运行,电流范围为 10 至 15mA。 这部分是增益系数1,5(根据IB = 1,5 x IBK计算)。 基极电流为 15mA,集电极电流 (IC) 为 1000mA。

晶体管是用电流控制的。 例如,在微处理器中,由于热量的产生,人们希望将电流保持在尽可能低的水平。 这通常包括 MOSFET 脚趾骨。

达林顿晶体管:
控制装置向晶体管发送基极电流。 晶体管可以通过控制装置以0,1至0,5mA的电流导通。 当我们想要控制需要大电流的执行器时,ECU无法为晶体管提供所需的电流。 点火线圈的初级电流约为 8 安培。 必须放大控制电流才能使晶体管导通。 这会导致一个问题:微处理器无法为晶体管提供所需的电流。

通过达林顿晶体管,可以使用来自 ECU 的小控制电流将大电流切换到执行器。

达林顿晶体管由连接在一个外壳中的两个晶体管组成。
T1的集电极-发射极电流提供T2的基极电流。 这会产生很大的增益因数,因为两个晶体管的增益因数可以相乘。
T1 的基极电流非常小(只有十分之一毫安)通常足以使 T2 导通。

达林顿晶体管的电流增益系数(Hfed)通常在1000到10.000之间。 达林顿晶体管增益因子的计算公式为:

Hfed = Hfe1 * Hfe2

  • 优点:由于电流放大系数(Hfed)很大,很小的控制电流就足以使达林顿管导通;
  • 缺点:达林顿电路的基极-发射极电压是单个晶体管的两倍。 因此,达林顿晶体管的压降远大于单个晶体管的压降。

在页面的“输出信号”部分 接口电路 给出了达林顿晶体管的例子和应用。